事實上佛陀可以不必托钵乞食,但是他為了使眾生獲得利益,因此還是托缽乞食。此外,佛陀為了顯示聖者們的模範,所以托钵乞食。托缽乞食是四聖種當中的一種。四聖種意思是沙門應當對飲食、衣服、住所、醫藥這四種資生用具感到知足。托钵是對食物知足的很好方式:沙門不期望將能得到何種食物,而是必須滿足於他人布施的任何食物。托钵也能降伏驕慢。比丘了知自己生活上的四種資具都必須仰賴他人布施,因此自己沒有什麼能引以為傲的,所以托钵有助於心的鍛練。
到现在我们还是能在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都可以看到僧侣出来托钵。如果你有看到僧侣出来托钵而且你有机会供养僧侣的时候。请在供养之前,当中和之后都保持欢喜心,为何要如此呢?因为这样会为你所布施供养僧侣的善业带来更好的果报。如果你有机会供养僧侣您以后就会知我所说的是不是真的了。
在供养方面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律藏里的参考
(1)波罗提木叉: 波逸提 39 在僧团戒律里,一位僧人是不允许索取自己所偏好的食物。可是,如果该僧人身体不适,在波罗提木叉(僧团的戒律)里他是可以破例的。在这种情形下,该僧人可以要求乳类产品、油、蜜糖、糖、鱼、肉。
(2)律藏:第四部3 在大品里,有十种肉是僧众需禁食的:人肉、象肉、马肉、狗肉、袋狼肉、蛇肉、熊肉、狮子肉、老虎肉和豹子肉。
(3)律藏:第五部7 鱼和肉,如果遵守三项规则-他没看到、听到或怀疑(该动物是因他而被宰杀的)-它可算是净肉。」俗称三净肉这是可以供养的。一个僧人是不许向人表示他偏爱素食,但可从人家供养给他的食物里挑出他要吃的东西。只要他没有看到、听到或怀疑 该动物是特别为他而杀的,肉类是被允许的食物。
(4)僧侣都是过午不食。 所以在下午1点过后就不能供养食物了,但我们还是可以供养清水。(5)僧侣不允许手抓金钱 因此我们就必免供养钱财给僧侣以后也不会被外面披着僧袍的假僧侣所骗了
(6)僧侣禁酒精饮品 因此我们也别供养含酒精饮品
『阿难!布施给僧团的功德与果报是不可计算的、不可衡量的。我宣布,布施给个人的功德是永远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的。』《中部 · 施分别经》
为何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做供养呢?
请大家为自己所做的布施生起无限的欢喜心,因为大家正在供养世间无上的福田——僧团,是大家应当虔诚礼敬、欢迎、布施供养及合十顶礼的。
愿大家具足六种素质,即布施者的三种素质:
布施者在布施前充满欢喜;
布施者正在布施时充满欢喜;
已经布施后也充满欢喜。
和受施者的三种素质:
受施者已经远离贪爱,或正在努力断除贪爱;
受施者已经远离嗔恨,或正在努力断除嗔恨;
受施者已经远离无明,或正在努力断除无明。
以佛陀的僧团[1]已经提供了受施者的三种素质,我们只需要求自己具足布施者的三种素质。
如果一项布施具足此六种素质的话,它将会带来无量与崇高的果报。以六种素质所行的布施,其功德之巨大是难以形容的,只能以不可估计的、无量来计算,就如大海洋的水不容易被衡量,我们不能说:「大海洋中的水有这么多桶,有几百桶的水,有几千桶的水,有几十万桶的水」一样,大海洋的水只能以不可估计、无量来计算。同样的,以六种素质所行的布施之功德也是难以衡量,其巨大真的只能以不可估计、无量来形容。
愿大家所做的布施都是与无贪(alobha)、无嗔(adosa)、无痴(慧根paññindriya)三种善心所[2]相应的殊胜善业;无贪是布施时清净无染的心,一颗不期待受施者的任何回报之心;无嗔是对僧团无比的恭敬心与欢喜心;无痴是对佛法僧三宝、因果与业力法则皆有充分且不摇动的信心,所做的善举只是为了累积善业,以作为证悟涅槃的资粮与助缘。
大多数的布施者在布施时的心所只有与无贪和无嗔的善心所相应,而没有与慧根相应的,因为许多布施者在布施时不会去想他所做的一切,无论善业或恶业都是能带来果报的。业力是通一切有情的,无论是圣者还是凡夫,无论一个人有没有宗教信仰,无论一个人相不相信业力的法则,也不管一个人期待或不期待有什么果报,只要一造业,无论是善恶,在因缘具足的前提都能带来果报,这是永恒不变的法则,就像种下一颗有效的种子后,在因缘具足时就会发芽结果的道理一样。如果他在布施行善时并没有如此的思维,那么,他在布施行善时的心是属于与智不相应的欲界善心[3],即缺少慧心所,只有无贪和无嗔的美心所。
如果一个人在布施或行善时的心所只与无贪和无嗔相应,而没有与智慧相应,那么当这些善业的果报有因缘在他临死前成熟时,它并不会为受报者带来智慧,因为导致投生为人或天人的结生心[4]是不具有慧根的美心所,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当一个人因为过去的善业令他在当世享有大福报时,如果没有智慧来作引导,那么他也许会更容易滥用财富、地位与权力来让自己过度的放纵享乐、胡作非为、横行霸道乃至因为自己的愚痴而造下大恶业,这些例子在过去或现代的社会比比皆是。历史也常有记载:为人类文明带来浩劫、灾难、战争与大屠杀的独裁者、暴君、野心家等,他们存在于世间只是为人们带来破坏与痛苦,这是因为他们在过去做善业时的心所没有与智慧相应之故,当这善业的果报在临死时成熟而导致投生为二因者(duhetuka)[5]。一个有智慧又具有大福报的三因者(tihetuka)将会好好利用他的财富、地位或权力来利益自己与众生,在为自己带来真正幸福与快乐的同时,也一样为周边的人带来幸福与快乐,就如佛陀时代杰出的在家圣弟子给孤独长者(Anāthapiõóika)和维沙卡(Visākhā)一样。
愿大家在布施行善时对三宝及因果业报有充分的信心,并同时修习简单的观智:思维没有一个 ‘我’ 在行布施、没有被布施的东西、也没有接受布施的人,因为这些事物只是一堆名法(精神现象)和色法(物质现象)而已。只有具足了无贪、无嗔、无痴三因的殊胜布施,才能引导布施者朝向苦灭之道。请不要忘记回向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谨以此供养僧团的功德,以及无论现在或于过去所作善行的功德,回向给我们的父母亲、师长、有戒德的贤者、善知识、恩人、所有的亲戚朋友、所有已逝世的亲属朋友、所有天神、所有守护神、所有鬼道众生及一切众生分享。愿所有众生随喜这些功德,愿他们健康快乐、吉祥安稳、远离一切危难和痛苦。分享或回向功德本身就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善业,就如一个火焰不会因点燃其他油灯而减损其亮度。因此,当其他人受邀随喜功德时,功德反而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就好像当我们处于原本只有一把火焰的室内时,我们将室内唯一的一把火焰来点燃周围其他的灯芯,室内反而会变得更明亮一样。如此,分享功德就像我们在点亮他人真善美的心灯,我们可以想像到整个世界乃至宇宙也会因为我们的分享与回向功德而变得更灿烂光辉,这是不是一件殊胜的事情呢?无论大家在未来成就正等觉、独觉菩提(pacceka,辟支)、上首弟子菩提、大弟子菩提或普通弟子菩提(依照个人的愿力),愿大家所做的一切功德,都成为菩提道上的资粮。愿大家布施、持戒、禅修、恭敬、服务、回向功德、随喜功德、听闻佛法、弘扬正法、正直己见之十福业,都能成为大家早日证悟涅槃的助缘!
[1]为了使在布施时的心力强盛,以便能累积更加倍的布施善业,一个正信且有智慧的佛弟子在布施供养一位或多位的比库(bhikkhu,比丘)时内心会作意取佛陀为首的僧团为所缘(目标),即对以佛陀为首的僧团作供养,而不是在供养个人,对每一位比库都一视同仁,一律视为僧团的代表。这样的心态就很容易塑造清净无染,与无贪、无嗔、智慧相应的殊胜布施。
[2]心所(cetasika)又译为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数法,是与心(citta)同时发生的名法(精神现象),心所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来协助心全面的识知目标。心必须与心所一起生起灭去,缘取一样的目标,它们的关系犹如国王与大臣一样必须互相依赖来执行任务。心所一共有52种,可归纳为7种必须存在于所有心的心所、6种可以出现于某些善心或不善心的心所、14种只是出现于一切不善心的不善心所以及25种只能出现于一切善心的美心所。而无贪、无嗔、慧根都是25美心所之一。
[3]有8种欲界善心(kāmāvacara-kusalacittāni),4种是与智相应的善心和另外4种是与智不相应的善心。与智相应的善心是具有无贪、无嗔与无痴的三善因,与智不相应的善心则只有无贪与无嗔的二善因而没有无痴,这8种善心都能带来投生到欲界善趣的8大欲界果报心(kāmāvacaravipākacittāni)。
[4]欲界8大善心产生的欲界果报心都能在有情死亡后投生的那一刻执行结生作用,叫做结生心(pañisandhicitta),因为它把新的一生与前世连接起来。欲界果报心执行结生作用在一生中只出现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刹那。4种与智相应的欲界果报心执行的结生具有三善因或二善因,而另4种与智不相应的欲界果报心所执行的结生只具有二善因或无因。[5]就像影印photocopy的原理一样,影印本的素质绝对不可能超过原装本的素质。8大欲界善心好比为原装本,而8大欲界果报心就像依8大欲界善心影印出来的版本。三善因的欲界善心能“复印”出三因或者二因的欲界果报心,而二善因的欲界善心只能“复印”出二因欲界果报心或者无因善果报心,依造业者在造业时的心力与心态而定。当在造善业时的心力特别强盛(如造善业的前、中、后时都充满欢喜),清净无染而又具有业报思维的善心能产生殊胜(ukkaññha)的三因欲界果报心,这种果报心能在投生时执行三因结生的作用。只有具足殊胜三因结生心的梵天人、欲界天人与人类才能证得禅那、证悟圣道圣果与涅槃。在造善业的前、中、后,如果内心受到烦恼污染或动机不纯,如自赞自许、博取名望、贬低他人、布施行善后懊悔等等,将会导致该善业降格为低劣(omaka)。低劣的三因善业以及殊胜的二因善业只能产生二因欲界果报心来执行二因结生的作用。只拥有二因结生心的天人和人类是不可能在当生证得任何禅那、证悟圣道圣果与涅槃的,因为在其结生心不具有慧根故。低劣的二因善业只能产生无因(ahetuka)的结生,如先天性瞎眼、耳聋、哑巴、残废、智障(不包括在胎里发生意外或患上某种疾病而导致残缺的人,因为这类残缺也可能发生于结生心二因或三因的人)、同性恋、两性或无性人等。虽然低劣的二因善业依然能够投生在人道,但他们的结生心却是无因的(即没有无贪、无嗔与无痴的美心所)。无因的结生心既软弱又不稳固,不能产生健全的眼根、耳根、性根等,而其先天性的残缺则早已潜伏在导致投生为人的业中。虽然残缺是不善业的果报,但能投生在人道依然是善业,只是比较弱而已。所有恶趣有情的结生心也是无因的,但在这里要分辨的是:善趣的无因结生心与恶趣的无因结生心并不同,善趣的无因结生心是由低劣的二因欲界善心产生出来的舍俱善果报推度心,而恶趣的无因结生心乃是由11不善心(akusalacittāni)所产生的。当有不善心在欲界有情临终时成熟的话,这不善心将以舍俱不善果报推度心(santīraõa)在恶道执行结生。[6]sādhu是在南传佛教传承最常用的巴利语之一,用作形容词時,意为好的,善的,善巧的,有益的,值得赞叹的。用作副词時,意为很好地,完全地,善于。用作感叹词時,意为很好,做得好,甚善,善哉;常用來表示随喜、赞叹、嘉许、同意、认可等。
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