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

苦谛:关于五蕴的原理

佛陀曾在多个场合说:我所说的,唯有苦与苦灭。这是说,佛陀自己所说的一切原理和方法,都是围绕说明苦的现状和解脱苦的现状而进行的。佛陀在多个场合又说过:见苦则见如来。这是说,如果直观了生命的苦,则见到了如来的法。
苦谛经常被说成是描述人生痛苦的真谛。这很不全面。按照见苦即见如来的道理,如果说苦就是痛苦的感受,那么每个人都已经见道,因为每个人都有痛苦的感受,并且对此都有确知。由此来看,那种以为苦谛仅仅是说明人生痛苦的看法是错误的。
苦谛中列举了生命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盛蕴苦。前七种苦说明生命的境遇,但归要而言之,是五盛蕴苦。五盛蕴苦说明这种境遇的必然性。苦谛的核心在于五盛蕴苦。
所谓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者。
色蕴:指四大所成的色身。
受蕴: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感受。
想蕴:指思虑分辨作用。
行蕴:指意志性的心理及行为。
识蕴:纯粹的觉知。
可以说,五蕴是在横向层面上对生命的结构性描述,其中,色蕴相当于物质层面,又叫色法。后四者即“受想行识”是精神层面,又叫心法或者名法。因此,生命也称为名色。
生命是一个可分析可观察结构,而不是一个统称的“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在古印度,有很多关于“我”的学说,所谓我,大致是在轮回变迁的生命中具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意思。所谓我执,大致是“我存在”、“我主宰”的意思。我存在、主宰的潜在含义,是希望通过主宰而达到永恒的快乐,也就是所谓的“常”、“乐”、“我”。
佛陀就五蕴作分析,说明“无常”、“苦”、“无我”的道理。
佛陀教导说,对五蕴的任何一蕴作观察,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例如。色蕴是在心法的作用下聚集的,而心法则是在感官和外部接触中不断的生起的。这种相互关系变了,五蕴也就变了,说明它们是无常的。
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当五蕴衰变的时候,如果心里存着对它的贪执,就无可避免地生起忧愁。因无常不可避免,说明五蕴是苦。
既然五蕴不能按照人的意志倾向而没有衰变,则说明五蕴不是永恒的灵魂,也不是什么主宰。如果是主宰,就应该能通过操作到达永恒。遗憾的是,任何对五蕴的操作都是对条件的改变,本身也是无常的。
反过来,如果能够去除对五蕴的贪执,就不会在五蕴变异的时候生起忧愁。
如何去处贪执,就应该追究这种贪执的来源。之所以有对五蕴的贪执,是因为误认为五蕴是常、乐、我,以为可以通过贪执来达到永恒。如果认识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贪执就无从生起,因为贪执是无用的,也是没有实用基础的。
就无尽的轮回来说,这种对五蕴的误解和贪执,造成了无数次对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跨越行为,无数次错误的追求,因为目标根本不存在而注定归于失败,要把假的变成真的终于不可能。故而佛陀说这是极大疲惫,纯大苦聚。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误以为有一个我来进行贪执,有一个我对五蕴产生了常乐我的错误看法。我们已经把生命分析为五蕴,则说明自我意识也是五蕴变化中的一个功能体现,这种贪执就是五蕴的一个功能。
现在我们了解了,所谓苦,是贪执对抗无常而荒唐的失败,是五蕴结构没有完成对自身的如实认知。只要没有直观五蕴即生命的真相,这种失败将会一直进行下去。佛陀说道,生命轮转,如果泪水可以累计,比大海还要深,如果白骨可以堆积,比须弥山还要高。应该发起心愿,离开这种苦难了。


转载 :http://bbs.fjnet.com/thread-144432-1-1.html
原始佛教入门:从正见到正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