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

集谛:关于十二因缘的原理

苦谛从横向上说明生命的结构,集谛从纵向上说明生命的运行。苦谛说明生命的窘境,而集谛说明这种窘境是如何引发的,也就是缘起关系,
所谓缘起,用经典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这就说,一种现象发生了,就会引发另外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熄灭了,被引发的现象也就熄灭了。无明发生了,则贪执随之发生,贪执发生了,则烦恼发生。
佛陀的弟子在一个偈子里说道:“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到这个偈子,立刻悟入佛道。无明熄灭了,则贪执随之熄灭;贪执熄灭了,烦恼的现象随之熄灭。而所谓的无明,正是对缘生缘灭的生命现象不能自觉,舍利弗因为福慧深植,故而在听到这个偈子的当下,立刻直观生命烦恼的缘生缘灭,破除了无明,故而证入佛道。
生命向来都是一组复合的现象在流变,缘生缘灭,流转不休。但是这种如同洪流一般的流变并非没有主线可得,这一主线,表达为十二因缘。对十二因缘的顺逆观察,是佛陀自觉佛道的关键所在,佛陀教导十二因缘的时候,多次向弟子们说明这一点。
十二因缘经典表达如下:
无明缘行--因为对缘起的不了解,发起贪执的偏向性
行 缘 识--因为贪执的偏向性,驱动伴随偏向性的识
识缘名色--因为伴随偏向性的识,结合四大形成新的生命
名色缘六入--新的生命依据识的偏向性成长,长成六根
六入缘触--因为六根成熟,和外部世界以及内心世界发生接触
触缘受--发生接触,则发生感受
受缘爱--发生感受,在此生初始以来的偏向性背景下,对感受产生爱憎
爱缘取--对感受有爱憎,则有所取舍。
取缘有--不断地有所取舍,生命围绕固有的偏向性存在着,并不断地强化和异化这种偏向性
有缘生--既然这样不断地强化和异化偏向性,则总归还有来世的出生
生缘老死,纯大苦俱--格局不变,则出生再次到达死亡。如此轮转不休,生老病死,总归不曾实现虚妄的目标,可谓纯粹是大苦难的聚合。
只要无明不曾被破解,则十二因缘的链条就反复地进行下去。一旦无明被破解,则十二因缘为主线的生命洪流失去“行”的动力,终于归于止息。
无明是什么,无明正是对十二因缘这种缘起引生关系的不自觉。一旦对缘起关系自觉,则无明也就瓦解,十二因缘的链条随之瓦解。因此,佛陀在菩提树下发心成道时,正是以观察自身的纯大苦俱究竟从何而来,深入追问并集中直观生命的运行,从而证得佛果。
佛陀自问道:究竟什么造成生病死苦难不休不止,是因为出生则必有老死。
是什么造成出生,是因为生命的偏向性存在已经运行。
是什么造成这种存在运行,是因为不断取舍,
是什么造成不断地取舍,是因为发生爱憎。
是什么造成爱憎,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感受。
是什么造成感受,是因为六根与外部接触
是什么造成六根,是因为有初始心法和色法发生组构关系
是什么造成这种心法和色法的组构,是因为这种心法伴随偏向性
是什么造成这种心法的偏向性,是因为贪执
是什么造成贪执,是因为不能透彻地观察缘起。
因此,佛陀思考:
如果对缘起有透彻地观察,自知无常、苦、无我,则不会生起贪执,
贪执不起,则识不会有偏向性
识不受到偏向性干扰,则不会组构新的色法,即转生新的生命。
既然不转生新的生命,就不会有发育六根的事情。
既然没有六根,自然谈不上和外部世界及内部世界的接触。
既然没有接触,则不会有感受。
没有感受,则不会有爱憎。
没有爱憎,则没有取舍。
没有取舍,则没有生命偏向性存在的相对稳定运行
没有相对稳定的运行,自然就谈不上来世再生
没有来世再生,则轮转不休的老病死苦,纯大苦俱熄灭。
按照阿含经的记载,佛陀逆顺来回观察生命的缘起结构,大彻大悟,解脱一切烦恼,成为觉不由他的如来。


转载 :http://bbs.fjnet.com/thread-144432-2-1.html
原始佛教入门:从正见到正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