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

四念处:看破红尘的入道路径

通过四圣谛,佛陀说明了一个简单而又微妙难解的道理。
众生为何受苦?是因为内心贪执五蕴,贪生怕死,误以为五蕴里有永恒的自我,或者觉得通过抓取可以达到永恒。而事实并不服从妄想,身心五蕴无时无刻地生灭变异,贪执随时随地抓取,却从来什么也抓不住,必定陷入极大疲惫愁苦。
众生为什么有贪执?是因为“无明”。无明是什么,就是不了解以上的实情。
众生不了解五蕴的性质,误以为五蕴是可以抓得住的,误以为五蕴是可操作的,他们才会去执取。如果他们能够看到五蕴的无常、贪执五蕴的苦,以及五蕴中根本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我,那么贪执就无从生起。自己放手,极大自在。解脱解脱,不再自我束缚。
听起来很绕,但这是实情。
佛陀这样告诉弟子:色身是变异的。既然是变异的,如果对色身抱有贪执,期待它不会变异,那么,一旦色身变异,就难免会生起愁苦。如果能够看清楚它是变异的,去除对它的贪执,当色身变异的时候,自然不会生起愁苦。
同样的,心灵也是变异的,既然是变异的,如果我们固执地期待心灵不会变异,一旦意识到它变异了,就难免生起愁苦。如果能够看清楚心灵是变异的,去除了对它的贪执,当心灵变异的时候,自然就不会生起愁苦。
而所谓的红尘世间,不过是身心五蕴贪执的种种境界罢了。有爱染的生命活动本身即是红尘世间。看到五取蕴无常、苦、无我的真实面目,消解贪执,就是看破红尘。所谓的出世间道,就是直观五蕴真实面目的道路。
然而,看破红尘不可能靠理解道理来解决。要看破,终究要落实到自己去看,亲身看清楚才行。这就是戒定慧三学的慧学,又叫“观”,目前常常称做“内观”。
学习“观”,是因为生命既有的认识方式不全面,有缺陷,有很多误导的作用。佛陀教导了一个系统的方法来完善认识方式,开发认识的潜力。这就是四念处。
所谓念处,是指观察某种现象。四念处,就是心念应该观察四个层面的现象。
四念处的第一个层面是身念处,即对色身的若干种现象进行反复的观察,例如观察动作、姿势,观察呼吸,观察尸体的腐朽等等,其目的看清楚什么是色身,不过是四大的变异而已。
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以色身为对象进行观察,并不是把色身当成一个主体来观察。并不是色身在变异,而是一系列变异的现象被人的认识组构成色身的整体感。因此,在教导四念住的大念住经里,佛陀反复强调,通过观察色身现象的生灭,达到“这就是色身”的认识,而不是要达成“是色身在变化”的认识。我们应该反复体会,“是色身在变化”其实已经把色身当成了一个似乎不变的主体了。
身念处是比较容易入手的观修,其中观动作一条等同于佛经里常常提到的“经行”,属于日常必备的修行。而“观呼吸”一条,则为现有的各教派共同认可。佛陀的亲子罗侯罗就是修行这一法门证得阿罗汉。通过调整,观呼吸既可以用来培养定力,也可以用来培养观智,两全其美,且几乎适用于所有人,便于自学,是一种非常方便实用的方法。
四念处的第二个层面是受念处,是对五蕴的“受蕴”进行观察。受念处反复观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生灭,以及对这些感受的执著的生灭。例如,当有苦受的时候,应该自觉有苦受,当对苦受有执著(例如逃避)的时候,应该自觉有执著。这样反复观察,就能够修成“这就是感受”的观察能力。
四念处的第三个层面是心念处。心,一般指五蕴的识蕴,即纯粹的认知(认知了却不知道认知的究竟是什么,本身也不含有情绪)。但是,识蕴从来都不会单独生起,它总伴随着受蕴、想蕴和行蕴的作用,因此,心念处所观察的识不是单纯的识,而是以识为核心的,为各种情绪围绕的心灵状态,例如贪爱、嗔恨、愚痴、涣散、专注等等。对这些变动不居的状态做到随时的觉知,反复进行,就能够修成“这就是心”的观察能力。
四念处的第四个层面是法念处。法,这里是现象的意思。观察法,是以五蕴的想蕴和行蕴为核心对象的。这一层面的念处要求观察生命五盖(五种不良状态)的生灭,分别观察五取蕴的生灭,观察六根与其对应的境界之间的关系,观察自己修行状态,以及观察四圣谛等等。这一层面着重对“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的缘起法则进行观察和最终的确认。
在大念住经里,佛陀称四念处为“一乘道”,意思是到达解脱必经的道路。又特别说明,对于身心健全的、遵守戒律的人来说,精进修行四念住,短则七天,长则七年,就能入道,证得四种圣道果位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在修行四念处的时候,可以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一个念处入手,集中修行其中的一条,即有可能获得出世间果位。
戒定慧三学不可分割,之所以首先介绍慧学,是为了加深对四圣谛原理的了解。以下我们回过头来,了解戒学和定学。


转载 ; http://bbs.fjnet.com/thread-144432-2-1.html
原始佛教入门:从正见到正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