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认为佛陀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家,然而佛陀是远远超越于宗教之上的。
佛陀宣布,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常住。就是说:苦和苦灭的法则都是自然法则,是生命的实相。是从来就有的,并不为佛陀或者任何神灵垄断。佛陀从来也没有说自己是法的主人,相反他以为任何人只要能够认识和实践这个法则,就能够“不待时节”地获得成果。不待时节,是不需要预先准备特殊条件、随时可以开始的意思。人们不需要向佛陀奉献他们的钱财、身体、赞扬,只要他们愿意学习,佛陀都平等地传授给他们。因为这法则是众生内在的,不是佛专有的。
佛陀从来不要求人们无条件地信仰他,才能够学习他的教法。相反,佛陀鼓励人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要因为经典记载、圣人长者所说、听着顺耳、恐吓(宗教常常恐吓人们不信就要遭报应),就受到暗示而相信。人们应该自己亲身实践,证明了是有道理的,才去接受。因此,在佛陀的词汇里,信是指正确的信心,而不是宗教信仰的意思。佛陀提倡的正信,就是正见的意思,有了自己反复思考、反复实践可以确定的见解,不再有动摇,叫做正信。佛陀常常对那些一时兴趣来求法的人耐心说法,并不强求他们预先表示皈依,很多人没有皈依,但却在佛陀的言下而获得解脱道果位。
佛陀所说的皈依,并不是皈依宗教的意思,而是求助于正确方法的代表、正确的方法、守护正确方法的集体的意思。皈依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把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奉献给佛或者僧团。佛陀从来也不会护短,人们常常向他汇报某个比丘或者比丘尼不当的行为,正是为了回应人们的质疑,也是为了纯洁出家的团体,佛陀根据情况制定了戒律。佛陀从来没有恐吓人们,不让他们举报僧人的过失,更没有用恶报来威胁他们。
佛陀明确地告诉人们,自己也是一个出家人,也遵守僧团通过的戒律。僧团依靠戒律运行,而不是依靠佛陀的“摄受”,如果有人说“如来摄受众僧”,那么就是他误解了如来。
佛陀鼓励弟子要“自皈依”,皈依于自身对法的实践。不要幻想其他神力的的摄受和超拔。佛陀告诉人们业由自作的道理,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完美的解脱,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保佑。
世界上的大宗教,都是以皈依他者为特点的,佛陀和他们不同,他要求人们皈依自己的实践。世界上的大宗教,都是以信仰为基础的,而佛陀和他们不同,他要求人们保持如实的观察。因此,佛陀所创立的佛教,是一个教化的流传,是法身常在。什么是法身,按照佛陀的原话,就是佛陀传授的原理和方法,就是佛陀所教授的四圣谛。因此可以说,见到了法,就是见到了如来。而后世人们却从大宗教的思维方式出发,把法身误解为佛陀的另外一个存在方式,而错误地认为,见到了佛的另一个身体,就是见到了法。
佛陀的教法是极富特色的,也是重点极其明确的。在佛陀一生的传法过程中,一再提示弟子:自己惟一关心的就是苦与苦灭。其他事情都予以搁置。就好像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医生不会问他是怎么结仇的,怎么打斗的,而是首先专著于把箭拔掉,治疗伤口。佛陀又比喻说,如来知道的法就好像整个森林的叶子,而和灭苦相关的只是手中拿着的三片叶子。人们应该集中注意力学习这些,而不是被各种情绪驱使,成天思想散漫地游荡。到了后期,人们误会这个比喻的意思,就理解为必须要把整个森林的叶子都数清楚了,才来学习佛陀的核心教法。
佛陀要求人们精进。然而精进并不是要折磨自己、行为出格地“高尚”,而是要行“中道”,既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过于放松,要始终如一、不张不驰地实践教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佛陀提示人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学习是为了获得解脱,而不是对法本身产生贪执。佛陀说自己“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就是说,自己的法不是万能的,涵盖一切的,而是有条件有对象的,它直指生命的烦恼和解脱。因此那种要用佛学凌驾于其他学问之上的努力是徒劳的。
在佛陀的教育法中,一部分是随机问答,一部分是系统的传授。两者相辅相成。在随机的问答中,佛陀甚至不会说明自己的身份,然而法的作用不减,人们因此获益。系统的传授则是指四圣谛,一个全面说明生命烦恼及其解脱方法的系统教法。四圣谛在佛陀传法的最早期已经形成,五比丘就是在四圣谛的启发下获证解脱。四圣谛在佛陀整个传法生涯中起到基本框架的作用。最后,佛陀交代说:如来所说的法,内外都已经彻底完整,并没有半点的隐瞒和秘密。那些关于袖中秘笈的说法可以休矣。
转载 :http://bbs.fjnet.com/thread-144432-1-1.html
原始佛教入门:从正见到正智
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